次阅读
这些年,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年轻化。对于25~45岁的年轻人来说,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更是超过90%在院前猝死。
这是因为年轻人一旦出现心梗,往往刚开始会误以为是劳累或者饮酒等等导致的,麻痹大意,而且由于平时冠脉病变可能不太严重,突然出现了不稳定的软斑块破裂导致血管堵塞,心脏血管来不及建立有保护作用的侧支循环,年轻人心肌耗氧量又比较大,所以通常症状凶险,早期猝死率较高。
比起亡羊补牢,对于身体健康来说,只有未雨绸缪才是最好的办法!
工作生活压力大
现在是智能时代,所有的科技都在进步,而行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到了水深火热的阶段。
虽说这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,但也给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压力,不仅背负着家庭,在工作上也要努力,才不会被社会淘汰。
而重压之下,大家只能一门心思的铺在工作上,长期熬夜加班、压力大就容易引发健康问题,甚至导致了心梗的出现。
运动量大幅度减少
在以前还没有这么多代步工具,人们的活动量也会相对较大。而到了现在不仅上班有车,就连上楼都有电梯,体力活动大幅度的减少,看似省下了不少力气,实际上是为心血管疾病埋下了祸根,特别是“三高”疾病,这三种疾病都是心梗的诱因。
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会逐渐侵害血管健康,不仅容易引发心梗,还容易导致脑梗甚至是肺栓塞的出现,而这些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,都有可能致命。
饮食习惯不良
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人们的饮食变得丰富多样。很多人在平时,经常喜欢吃一些油炸薯条、汉堡、鸡翅、烤肉等高脂肪油腻的食物。
这些食物的热量是非常高的,人体经常食用很容易血脂升高,导致过多的脂质和垃圾沉积在血管内,从而导致血管出现脂质斑块,引发动脉粥样硬化,最终导致心梗的出现。
1、胸口有被胶带缠绕感。
胸口感觉被胶带缠绕,或有一种被束缚感,要当心是心梗的预兆。
2、双耳突聋。
双耳突聋跟心血管堵塞有直接的关系。在心绞痛患者中,有很多都会出现听力下降,有的双耳嗡嗡响,术后马上症状消失。所以,听力突然下降,是心绞痛的一个早期症状。
3、牙痛。
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确实存在牙病,特别容易误诊漏诊。所以,高危人群牙痛,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问题。
4、头晕。
高危人群经常头晕,或长期头晕,要小心是心梗的征兆。
5、左上肢无力。
左上肢无力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很多患者表现就是左侧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难受,酸胀,有的使不上力气,检查发现是心肌缺血。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改善之后,症状很快消失。
6、突然变懒、乏力。
这个症状在高龄老人当中比较常见。没有其它不适,唯一的感觉就是乏力,嗜睡,不想动,犯懒,这时候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问题。
7、脐周疼痛。
曾有一个50岁左右的患者,早晨遛弯回来后肚脐周围疼,以为是闹肚子,但疼的却越来越强烈。到医院后,医生结合天气寒冷、体温不高、年龄和症状,查心电图发现心梗。血栓抽吸手术后,脐周疼痛就消失了!所以脐周疼痛,对于心梗的高危人群,要高度怀疑心梗前兆。
8、肩胛骨疼。
一位女性患者,总说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风一样,在排除了类风湿之类的问题后,机缘巧合地检查了心血管,发现还是心血管问题。治疗之后,疼痛也随之消失了。当出现肩膀疼、后背疼,在体力活动、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,休息后缓解,也要怀疑心梗。
心梗抢救要闯三道关,一是患者自己,二是急救运送,三是医院救治,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。 若发现身边有人心梗发作,一定要做好四件事:
01
让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
不可随意搬动、扶起患者,同时避免患者情绪激动。
02
立即拨打120
怀疑有人突发心梗,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拨打120等待救援,而不是自驾或打车去医院。 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:首先,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,会提高院外死亡率;其次,送去的医院可能没有心梗救治能力,即使有能力,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、设备和床位的准备,而延误救治。
03
谨慎服药
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,怀疑心梗时,可服用硝酸甘油、阿司匹林等药物;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,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。
如果可能的话,最好吸氧,实在没有氧气,就把窗户打开。
04
合理心肺复苏
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,可进行心肺复苏。如果患者还有心跳和呼吸,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颤风险。
到了医院后,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,并配合医生工作,尽快手术。